医务人员“敬业福” 送给患者“健康福”
【9】法汰等约与道安同时。
当然,也有学者如吴略余教授虽未突出地从性伪之分的原则上来了解荀子此说的含义,但却明确指出荀子人之欲为善的发动者并不是性,而是天君之心。【20】参阅唐端正:《荀学探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页。
事实上,我们看到杨倞的释言为后来的许多注家所接受。今人强学以求礼义,则可证明人性中没有礼义。葛瑞汉的思路与柯雄文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其一是对《荀子》一书中存在的一些看似似是而非的说法进行阐释,以便发现荀子也可能存在人天生就会有喜好道德的情感的主张。故而,荀子的上述一段的说法并不能证明人性是不好的,一个人可以想要比他已经拥有的更多的东西,只要他对现有的程度并不满足。
柯雄文在一篇题为《荀子人性哲学的准经验面向》的论文中,试图通过对荀子性恶论的重新审查,为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澄清贡献自己的看法【13】。然而,我们该如何为荀子的论证寻求尽可能融贯的解释?此处最关键的地方涉及荀子对人性欲望的了解。【28】侍讲、执经需要有对经典的全面把握,而擿句则以辩难为主,专门处理经典中的某个问题。
30 《南齐书》卷二一《文惠太子传》,第399页。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36】。虽说读包含训释的意思,讲经开始还要以念诵经文为基础,并离章辨句。按《孔子正言章句》应与《制旨孝经义》《制旨中庸义》等不殊,由此亦可见由章句体裁到义疏学的演变,应该有某种内在的逻辑。
为了给裁判者(皇帝或名臣)证明经说的合理性,自然要连篇累牍,反复申说。介王奉系圣踪,驰辩秀出,信令张禹惭其师法,何晏忸其训诂。
《南齐书》载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以擿句令太子仆周颙撰为义疏。以上材料中可存疑的是开题。执读,比较容易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读经典。除皇帝之外,皇太子大多要学习经典,所以讲多指学习。
除了引起论难之外,擿句还有一个现实考虑,即记录讲经内容时的技术问题。《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陈书·新安王伯固传》:伯固颇知玄理,而堕业无所通,至于擿句问难,往往有奇意。缘何在帝王讲经仪式中,这个位置称作执经呢?执经,从表面意思来说是拿着经本。
这又与北齐制度中的录义相关。疏即含有讲稿、草稿、文稿之意。
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并认为义疏解经学之兴起,来自于讲经。
关于都讲,学者常引用以下数条材料: 《后汉书》卷二六《侯霸传》: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穀梁春秋》,为元都讲。《杜周传》:‘疏为令。孔子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前引《皇太子临辟雍颂》发《论语》题,皇家讲经之中,出现开题皆在萧梁以后,似乎此环节已受佛教影响。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汉代的讲经空间,如果弟子众多,也必然有传习的次第。于是侍郎钟会退论次焉。
佛教则不同:佛教独立于政府和编户齐民之外,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逸民。谢安居权力中枢,德高望重,又是这次讲经的组织者,故以侍坐的名义在场。
又《三国志》裴注引《魏氏春秋》载高贵乡公论少康优劣,集群臣议论,而后: 中书令松进曰:少康之事,去世久远,其文昧如,是以自古及今,议论之士莫有言者,德美隐而不宣。虽说探讨其源头甚有必要,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争论谁先谁后。
在家法林立的环境中,一家经师博士讲授时自然要面对这丰富的传统经说以及同时代竞争的经说。21 [日]古胜隆一:《论南北朝之释奠》,见氏著《汉唐注疏写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22-128页。虽说经学作为那时的基本修养,上述任何一人都足以对经典讲解一二,但称为专家者仍属袁宏、车胤。佛教中之高座,自然来源于印度,但其在中国之形制,或已有汉化特色。
二、佛教传入前的儒家讲经 经典的教义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讲论。经学的传承主体是经师,而经师之生存境况如此,其传承较之汉代自然萧瑟寥落不少。
29 《魏书》卷八十《李业兴传》,第2012页。与政治支持丧失相伴随的,是门阀世族对经学传承的逐渐冷淡。
【24】可见东汉末年弟子听老师讲完,若有疑问,须拿着篇卷,抠衣前请。40 陈壁生:《经史之间的郑玄》,《哲学研究》2020年第1期。
佛教的都讲,首先要负责唱出经文,那么儒家的都讲最初是否有此功用呢?这需要从汉代讲经的实际场景来加以推测。且梁武帝往往三教经典皆有讲疏,可见其一心想当文化的宗师。这个独有精神志向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及至三国相争、永嘉之乱,国家已无法保证稳定连续的经学职官任命以及稳定的、全国范围内的经学人才的选拔和教育。
及佛教义疏既盛,儒家之义疏,反而亦模仿效法焉。35 牟润孙:《注史斋丛稿》,第135-140页。
静态地阅读这些流传下来的佛教、儒家义疏,或感觉其繁冗枯燥,但详考其情,仍可想见千载之上,两家讲说论辩之盛况焉。晋孝武帝讲《孝经》的时候,袁宏担任执经。
然则佛家所出自著文本,即便不是专门的经典注释,也可称疏。此时的经师所从事者,一如陈壁生所谓的作为文献的经书与作为知识的经学。
最新留言